近几年国内土壤修复技术进展
中国真正关注土壤污染应该是在“十二五”期间,2006~2008年大家开始关注土壤污染,大规模研究也是在“十二五”后期。有几件较有影响的事情,其中有2000年启动的“863”项目,和2014年启动的湖南“长株潭”试点。
“十五”期间的一个“863”项目中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是开展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国家大约投入1000万元来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相对改变了,在矿山土壤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方面,大概投入了2000万元。
之后,国家环保部在“十一五”末期开展工业场地土壤修复,这个阶段农田土壤修复反而被忽略了。“十二五”末期的“长株潭”试点和“十三五”的重点研发任务,对耕地污染的治理越来越重视,投入更多。目前国内常用的技术体系主要有如下5种:
一、是原位钝化技术。
通过吸附、耦合、沉淀、氧化还原反应,把重金属变成不活泼?#27169;?#20943;少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该技术主要产品就是钝化材料,现在已经开发得非常多。
从原来非常简单的含磷物质,?#36739;?#22312;的纳米材?#31995;齲?#36824;包括各?#20013;?#22411;材料,这是我国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是植物阻隔技术。
就是种植低吸收?#20998;鄭?#19968;种是通过常规的筛选方法,一种是通过选育方法,这种技术是非常有效?#27169;?#33021;够大幅度降低重金属在农产?#20998;?#30340;累积。
例如,低吸收的水稻?#20998;?#21644;常规的水稻?#20998;?#30340;镉吸收量相差一倍;不同的蔬菜?#20998;鄭?#38217;的累积有很大的差别。
三、是超富集植物提取技术。
这是我国发展最早的、在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技术,就是在污染区种超富集植物。所谓超富集植物,就是植物地上部污染物的积累量大于根部的积累量。
最早提出超富集植物的是一位国外科学家,国内最早研究超富集植物的是南京大学马奇英教授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35797;?#30740;究所陈同斌研究?#20445;?#20182;们发现了蜈蚣草。目前,有很多团队?#28909;?#21335;土所、浙江大学在做超富集植物提取的相关研究,很有成效。
四、是种植结构调整。
针对中高风险的农田,也就是说在重金属污染的田地,种植不具备超富集植物能力的经?#31859;?#29289;,切断重金属往植物转运。很多人考虑能源植物、经?#31859;?#29289;、中草药等,但最关键?#27169;?#31181;植结构调整要形成新兴的产业。
五、是农艺调控措施。我推荐这?#22336;?#27861;,这是目前很多区域做示范时采用的方法。
这?#22336;?#27861;比较简单,比方针对镉,长期淹水就能够降低镉,通过施磷肥能够明显降低植物中砷的吸收,通过调整PH值也能够改变。